从历史走向未来。
7月15日,在中国汽车工业诞生纪念日之际,由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北京汽车博物馆、新华网、北京文博国际策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从历史走向未来”汽车文化主题活动在京启动。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华汽文化基金会理事长付于武,新华网总裁申江婴,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丰台区政府副区长高崇耀,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陈斌,商务部原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原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张书林,工信部原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李万里,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支敏,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王珍英、北京汽车博物馆馆长乔晓鹏受邀出席圆桌对话。
何光远、付于武、安庆衡、陈斌、陈林、张书林、李万里等老汽车人以“新时代中国汽车文化”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汽车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重点研究今后汽车文化发展的思路和实践途径。该对话由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主持。
以下为圆桌对话内容,有节选。
桂俊松:我们今天的讨论主题是“新时代汽车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大力发展新时代汽车文化?大家可否结合北京汽车博物馆看如何加强汽车文化建设?因为大家都是老朋友,可以像唠家常一样,轻轻松松探讨汽车文化,首先请安总先发言。
安庆衡:新时代中国汽车文化的发展,我觉得奋进精神、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值得发扬光大,中国的汽车工业也会越来越好。
第一个精神,是汽车人的奋进精神。回顾中国品牌的成长史,我感觉中国汽车文化中,汽车人的奋进精神是值得重视的。中国汽车工业从零起步,从来就没有停止努力向前,一步一步的发展。没有一代一代汽车人的奋斗和奋进,中国汽车工业不会如此快速发展壮大。
第二个精神,是新能源汽车创新精神。正是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包括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才使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到如今局面。我认为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创新精神开了花。
第三个精神,是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开放和包容的精神,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以及引进外资,加快了中国汽车发展。
第四个精神,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这么快,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汽车工业拥有了众多杰出的企业家。从饶斌、李刚、陈祖涛、耿少杰、左延安到王传福、魏建军、李书福等等个性鲜明的企业家,他们带动了全行业发展,所以他们的企业家精神是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
陈斌:汽车文化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了与汽车相关的社会现象、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物质文化的多个方面。今天的主题是,从历史走向未来。我认为坐在这里的汽车人就是汽车历史,他们说的内容可能比所有展示的历史照片还会更生动一些。
第二个概念是走向未来。那么谁在研究未来?是我们这些汽车历史的人在研究未来吗?还是还有人一直在研究汽车的未来?汽车的未来是什么呢?汽车强国。这是个笼统的概念。在中国什么叫汽车强国?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代表中国未来的汽车强国吗?德国、日本这些传统的工业强国汽车强国,他们将来会被中国超越吗?他们不叫强国,我们叫强国吗?什么是中国汽车未来?我觉得这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全国上下推新能源汽车,但是恰恰日本德国都不干了,后来就推迟了,那么他们没有未来吗?
我们电动车的发展上半场要结束了,下半场是智能网联汽车。我非常关心智能网联汽车,至少在我们国家搞智能网联汽车,所有的高端的芯片传感器控制系统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一辆L2智能驾驶的汽车单车大约需要1800多个芯片,这些芯片的价值就占整车价值的15%,如果L3以上的智能汽车至少有4000多个芯片。我们去年新能源汽车卖了900多万辆,如果全行业不赚钱,钱被谁赚走了?恰恰这些芯片、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我们全部依赖进口,这是我们描述中国汽车发展未来初衷吗?所以关于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性的东西一定要清楚。
历史文化包括了很多方方面面,它是对过去的展现,但走向未来的时候,应该对未来有所区别。实际上我们不要总结过去取得的成绩,这是媒体应该做的事。我们作为业内人士不要对过去唱赞歌,而是找出问题来,帮助企业在走向未来的时候少走弯路,我认为这对于新时代中国汽车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张书林:从历史走向未来,关于未来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多方面去解读探索,当然汽车博物馆也应该对汽车文化的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我谈几点感想。
第一,汽车文化是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内涵体现和时代表征。我们汽车产业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汽车是从无到有,我们汽车文化也是从无到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升华,汽车文化一定要跟时代要相连,这是我国汽车文化的特点。
第二,汽车博物馆是汽车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汽车博物馆和汽车文化是分不开的。它的功能非常广阔,既传承历史、展示各个阶段的汽车文化,也启示了未来。所以在普及知识,培养新人、激励创新方面,博物馆已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汽车文化是促进汽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总结研究在汽车发展不同阶段汽车文化的主题是什么,另外对现阶段和未来汽车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主题做一个定向。
另外,中国的汽车博物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因为北京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就是政府主导建设,我看过很多博物馆,包括日本、欧洲、德国、美国的汽车博物馆我都去过,他们博物馆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建造的,以福特为例,上千辆汽车都展示出来,展示是以实物为主。虽然我们的博物馆不用办成它那样,但是一些阶段性产品尽量丰富起来。在今后发展当中,因为我们汽车博物馆受到一些地域和店面限制,它不可能无限度的扩大它的面积,所以说我按照这2.0的计划,有些要做产业化,有些要社会化,而且我们要有国际化的发展前景,争取汽车博物馆成为我们汽车创新思维的宝库,成为产业交流融合的平台,成为产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发展交流的桥梁,这是我的建议。
乔晓鹏:北京汽车博物馆2011年开馆,建设应该是在2000年前后,这20多年在北京能建这样的汽车博物馆,现在来看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也是我们专家领导的高瞻远瞩。北京汽车博物馆确实有它的特点,政府主导的优势就在于我们可以跟所有汽车品牌进行深度合作,另外实力可能更强一些。
我们其实在思考两个维度的事情,我们不能就着汽车说汽车,而且是要考虑的是人、车、社会三者之间有没有互动关系,还有一个纵向维度是历史、现在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所考虑,当务之急也是要做好博物馆的特色,要讲好中国汽车的故事。
第一个方面是记录历史故事。我们要做中国汽车发展历程的展陈研究和系统梳理,然后生动呈现。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把汽车文化汽车历史给研究透,中国汽车报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争取早日把中国汽车历程展现在博物馆中,让游客公众能够全面的了解中国汽车发展模式。在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非常宝贵的汽车精神也是需要得到传承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我们感觉非常强烈,尤其这两年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我们该怎么推动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汽车文化。很直观的一点就是,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之后对我们的残障人士出行给予了很多的帮助。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正在孕育着新的一种汽车文化,包括我们提倡的家庭用车、飞行汽车,这些新技术的推动都会催生新的文化现象,怎么能够尽快的融入到我们汽车文化中来,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现在有些自动驾驶汽车、小鹏汽车飞行汽车进入了博物馆,但是说实话,我觉得对它的阐释和挖掘不够。
现在有很多新能源汽车希望博物馆去收藏去展览,这就需要我们做出一些汽车经典标准的认定,考量从实用维度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价值维度,值得博物馆进行展览和收藏的。我们希望能推动这样的工作,让具备新质生产力的汽车品牌、一些经典车型早一天的进入博物馆收藏,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课题。
最后是面向未来的话题。每年有40-50万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他们有可能是产业的未来,有可能是后继自主品牌的消费者,也更有可能成为我们汽车工业的后备力量。所以汽车文化中的汽车科普、科学传播也是要关注事情,因此我们也希望把博物馆变成汽车主题的科学教育大学校。我们还专门开了汽车博物馆的订阅号,订阅量达到了1400万,我们也想通过新媒体更多的去影响全国青少年,这对我们博物馆而言,都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总而言之,汽车博物馆地处首都,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承担起中国汽车文化传播功能,还要加强国际交流。最后这些工作能够进行下去,博物馆还是需要社会各界社会公众的关心和支持。
陈林:我是与一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直在汽车行业走到今天。走到今天的时间节点,我们更加感到骄傲的一件事是中国汽车已经走向世界。今年的1-5月份,我们对外非金融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了60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增长了16.3%,这里面不仅包括汽车企业还包括了零部件企业。不管这里面有什么问题,但是它走出国门,应该说是内生动力使然。我们当然希望中国汽车在走向世界的时候,不仅走得远,更要走得稳。
首先,我们汽车企业走出去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要跟风,要做好前期论证等等。我们企业现在这个脚已经抬起来了,落在哪里要认真研究,不是说想到哪里就可以走到哪里,即便到了有些地方可能也站不稳。前几年有个企业说到美国去投资问我意见时,我说要慎重,企业走出去,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我们必须把中国文化和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国汽车的海外文化,也可以说新时代的中国汽车文化也包含了海外文化。
第二点,实际上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不仅把我们的人带出去,把我们产品、技术带出去,把我们的思路带出去,更重要的是把我们文化带出去。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信建设在安哥拉建了一座城,这座城大概20万人口,我们去的时候,晚会上当地人在表演中国舞、狮子舞、中国歌,这实际上就是把中国文化带出去了。所以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中国文化在海外跟当地文化相融合,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此外我建议,北京汽车博物馆应该加一个板块——中国汽车企业在世界各地、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这样也许可以把我们北京汽车博物馆的格局做得更大一些。
李万里:我想讲6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能够研究。
第一个问题是,汽车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定位,我认为没有讲清楚。什么叫数字经济?要解决汽车产业化的哪些问题?我觉得必须得拿出具体数字化、智能化前瞻性的实施方案,这可能是我们文化建设最大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往前跑的时候,为什么老牌技术发达的车企他们突然不跑了,是我们比他们强的多吗?还是技术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我们一味要先跑出去,这个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吗?所以我们需要弄清楚。
第三个方面是,汽车已经不是工业本身了,它更像是能源领域的一部分,比如汽车变成储能的一种要素,这也是工业概念之外的一种文化概念。
第四个方面是,“汽车要会飞”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汽车要会飞”这件事情和“低空经济”有关系,“低空经济”将来变成我们重要工业新领域。
第五个方面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这么快,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有制度优势,这是全世界都没有,只有中国有的,所以如何在汽车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也值得我们讨论。
第六个方面是,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里面讲到,我们交通系统有一个重大变化,从以公路为主转向了铁路为主的交通系统,铁路将来变成我们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汽车工业在公转铁的方面,该退什么弃什么,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非常深刻的课题。
何光远:汽柴油下一步将转向电动化或被清洁能源替代,目前现来看这个路线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我相信下一步会按照这种路走下去。
付于武:最后,我来给各位汇报一下技术路线图和华汽基金会的工作。
首先,这一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参与专家有2000人,技术群基本上都是院士牵头的。诸多的专家如此积极的参与这本路线图,应该是客观的,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了多元技术路线后决定的。
第二,现在文化基金会搞公益太难了,我们都是志愿者,我们是不拿一分钱的。这么大年龄还为挣钱吗?很肯定的说,这是不可能的。我的体会是,所以真正做起汽车文化来太难了,但是行业又真的需要公益,于是我就坚持了10年。我汇报一下我们干的事情,我们基金会聚焦到了人才的成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包括饶斌奖、青年托举工程等。所以,我的体会就是干公益不易,但是极有意义。
第三,我觉得企业应该适应形势发展,一个是坚持长期主义,第二个就是出海。没有长期主义,就没有奔驰、宝马、丰田如今的发展结果。企业出海也绝不是简单的贸易行为,应该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所以企业应该适应新时代,走向未来,坚持长期主义,营造一个前瞻性的、跟国际接轨的、有格局的汽车文化,才能够适应当前的形势。
版式:赵方婷
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