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暗流涌动,价格战一波接一波,售价不断下探,车企负责人为了流量,相互之间的嘴炮连绵不断。
疯狂的内卷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阵阵寒意。
华为余承东近日呼吁,要卷价值而不是卷价格;
博世总裁徐大全指出,某些厂商为了打价格战,拼命压缩采购成本,甚至选择一些低品质的零配件来以次充好;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价格战要有理性和底线,不能过度;
长城汽车李瑞峰更是在哈弗H6发布会上表示,某些厂商在竞争中“出老千”。
哈弗H6 最低售价:7.89万起 最高降价:2.00万 图片 参数配置 询底价 懂车分3.76 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 车友圈105万 车友热议 二手车0.88万起 | 2113 辆这些言论,有对行业前景的担忧,有对产业发展的忠告,也有瞄准友商发射出的火药味。
显然,当卷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旋律,存量竞争的激烈必然产生大量莫名的焦虑,进而引发了各大佬们在发展模式上的认知分歧。
内卷是与“激烈竞争”划等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初是需要“内卷”来推动的。但凡事过犹不及,内卷过了头,就会反噬整个行业。
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原本应该是多方位的,有些靠颜值,有些靠智能化,还有些靠动力系统,各有各的生存之道,百花齐放才是健康的生态。
但最近一年多时间里,国内新能源市场上连续爆发几轮价格战,“低价”似乎成了消费者对一款新能源汽车的唯一评价标准。谁的价格低,我就买谁的。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竞争,现在被简化成了简单粗暴的价格比拼,品牌魅力、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等其它的产品竞争力被厂商忘在了脑后。
当产品评价标准只剩下了价格这一个维度,整个体系其实已经不复存在,最终的恶果还是会由社会和消费者买单。
首先,当厂商只会比拼价格的时候,很多个性化、差异化的车型就会消失,消费者的可选择范围会缩小。
其次,频繁的价格战会严重压缩厂商的利润空间,导致它们无法进行持续性研发投入。厂商研发一款非拉皮的新车往往需要几年时间,花费海量资金,经过漫长的销售周期才能收回成本,进行下一轮研发。
但现在价格战太多,部分车型的售价已经击穿了车厂成本线。国家一直在鼓励厂商自主研发,但如果这一行为变得风险异常高企,必然会打击车厂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对整个行业是极其不利的。
最后,也是和消费者最为相关的,过分的内卷和价格战,必然会导致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为了熬死隔壁炸油条的,一块钱成本的烧饼开始卖8毛,你觉着它能吃吗?
内卷是因,劣币驱逐良币则是果,长此以往,不但消费者会遭遇苦果,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产品牌大市场也会跟着遭罪。
不少人应该还记得,国产摩托车曾经在东南亚市场上有过辉煌的成绩,但最终还是让日本厂商重新占据主流,原因就是过度的价格战导致产品质量大滑坡。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必把内卷看成是完全的洪水猛兽。新能源汽车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是新生事物,出现各种乱象实属正常,只要及时纠偏,假以时日都能得到纠正。
我们反对的是那些违反行业发展规律的过分低价,以及那些漠视产品质量、不注重售后服务的厂商。
可以这么说,实力不济的厂商最害怕激烈竞争,目前“叫屈”的某些厂商,即便没有价格战也做不起来,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合资品牌。七年不换代、低配高价、店大欺客、对新能源趋势后知后觉。它们的问题不是“内卷”造成的,而是自己亲手酿造的。
除此之外,一些把营销当成核心竞争力、喜欢炒作稀奇古怪的概念的国产厂商,也需要通过内卷淘汰掉,就像当年手机行业的内卷淘汰掉了大量山寨机一样。
我们鼓励的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正常竞争的品牌,那种希望行业竞争停下来等等自己的厂商,在任何一种市场环境下都会被淘汰,哪怕不拼价格,拼技术它们其实也不行。
现阶段的内卷,逐渐有失控的趋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整个行业还是积极向上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也在逐渐加强。2024年5月份,国内新能源销量达到80.4万辆,同比增长38.6%,这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出的肯定。
整治一些行业乱象,需要政策层面及时出手,也需要国内的头部厂商们起到表率作用,在服务水平、产品缺陷召回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价格战可以打一时,永远打下去,谁都不可能活着离开。